大家常说“性格决定命”,但“性格”又是怎么样形成的呢?美国作家杰克·霍吉说:“行为变成了习惯,习惯培养了性格,性格决定命。”原来,命的基石就是培养习惯的行为。
他把“习惯”比喻为飞驰的列车,惯性使人没办法停步地冲向前方。前方大概是天堂,也大概是深谷,习惯就是生活的方向盘。因此,对于爸爸妈妈而言,应该在孩子非常小的时候就帮孩子培养一种好的习惯,从而让孩子在以后的学习日常,可以做到习惯成自然。
战胜惰性
暑假到了。对于在课堂上奋战了一个学期的学生来讲,“终于轻松啦”,无疑是发自心底的呼声。但,放暑假,是否该彻彻底底地抛开所有,只顾休息玩乐呢?这种想法显然不足取。
大家恐怕都有如此的历程:清晨闹钟将你从睡梦中惊醒,你一边想着自己所订的计划,同时享受着躺在被窝里的舒适,不断地对自己说:该起床了;一边又不断地给自己探寻借口——再等一会儿。
于是,在忐忑不安之中,又躺了5分钟,甚至10分钟……暑假了,类似的镜头恐怕会更多地再现。
到了暑假,一般家庭的爸爸妈妈都是白天上班,大段的时间只有孩子一人在家,家里即便有老人,管理的力度显然远不如爸爸妈妈。当孩子的惰性占据了上风之时,所有就处于失去控制状况了。
什么是惰性?惰性的一个要紧特点就是拖沓。把今天该完成的事情拖延到明天,甚至遥遥无期,直到被逼无奈,拖不下去时才来赶工。这种行为极具破坏性,也是最危险的恶习。它使人丧失进取心。一旦开始遇到事情推拖,滋生惰性,就比较容易第三拖延,直到变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。
假如你存心拖延逃避,你就能找出成千上万个理由来辩解为何事情没办法完成,而对事情应该完成的原因却想得少之又少。每当自己要付出劳动时,或要作出抉择时,总会为自己找一些借口来安慰自己,总想让自己轻松些、舒服些。
有的孩子深陷于“激战”的泥潭中,被“主动”和“惰性”拉来拉去,不知所措……时间就如此一分一秒地浪费了。
要想战胜惰性,第一要让惰性没乘虚而入的可能。诸如早上起床如此的事是不必作任何考虑的。大家需要想尽所有方法不去拖延,在了解自己要做一件事的同时,立即动手,绝不给自己留一秒钟的考虑空间。千万不可以让自己拉开和惰性开仗的架势。应对惰性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本不让惰性出现。
总是在事情的开端,头脑中冒出“我是否可以……”如此的问题时,惰性就出现了,“战争”也就开始了。一旦开仗,结果就非常难说了。所以,要在积极的想法一出现时,就立刻行动。
第二,应制定一个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熄灯睡觉的作息表,在作息表里明确写上我们的日程安排。“天”的单位太大了,一个有实质意义的时间计划,至少应该细化到小时,也就是说,自己一天当中可以借助多少个小时,还要了解一个小时的效率是多少。
把这类复杂的事情变成一些小的、互不有关的、可以按部就班来完成的事情,如此更容易把事情办成。
第三,爸爸妈妈可以借助暑假给孩子尽量多的自由,并需要他对我们的自由负责。有必要的话,应用心设计练习孩子自制力的计划,帮助他控制我们的惰性和欲望。爸爸妈妈不只要需要孩子,而且自己也要参与,至少在孩子面前应该表现得富有自制力,固守承诺,充满责任心。
好孩子不是“管”出来的,是“惯”出来的
同事们都羡慕我有个好女儿:省心,自觉,不需要管。我告诉他们:好孩子不是“管”出来的,是“惯”出来的。这里的“惯”不是娇惯,而是帮助她培养好习惯。
习惯是由多次重复的行为形成的,因此,要培养好习惯得从平常的行为抓起。孩子平常大多数时间在学校,作为爸爸妈妈,主如果双休日和寒、暑假对孩子的管理和引导。
女儿读小学时,每年的暑假大家家都有一段时间的“真空”:她父亲白天在外面做买卖,我要参加学校组织的旅游,一连六七天没人管孩子,如何解决呢?我想出了一个“遥控”的方法:和孩子一块制定一份作息时间表和计划书,然后让她按部就班地去完成。
详细的作息时间已经忘记了,我只大致记得天天要有如此几项内容:进行一个小时的体育活动,画三幅小国画,写三张毛笔字,吹一个小时的长笛,做一个小时的作业,然后看电视,睡午觉,看书。
看电视要有选择性,买一份《中国电视报》,圈出合适她看并且她也喜欢看的节目,定时看,天天看电视的时间低于两小时。
计划订好之后,画一张表,天天登记,完成一项打一个勾,完不成的第二天补上。总体完成得好的奖励,不然处罚。
日复1日之后,孩子的习惯慢慢培养了,无论爸爸妈妈在家不在家,该干什么的时候,她会自觉去做,后来再大一些,她就能自己为自己订计划了。
女儿刚参加完高考考试,考试前她们华师大二附中提前17天让学生在家复习。我照常到校上班,她父亲照常忙他的饭店,就她一个人在家复习。头两天放假,她整理屋子,整理书本资料,归类,订考试前复习计划,稍作调整、放松。从第三天起,便进入了有条不紊的自学。
有时,我和她爸在饭店里忙到晚上近十点钟才回家,女儿一个人仍在她的房间里安静地学习,电视、电脑都没随意开。倒是大家回去之后,她才过来和大家一块看看《艺术生活》《人物》《央视平台》《新闻调查》等电视节目,23∶00前睡觉。
又逢暑假,孩子们开心,爸爸妈妈们忧心忡忡,巴不能学校每天上课。其实假期是培养孩子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、学习力的绝好机会,重点是爸爸妈妈怎么样遥控,孩子怎么样自控。
建议爸爸妈妈学一点“放风筝”的方法:和我们的孩子一块制定一份覆盖学习、生活、娱乐等方面的计划,然后抓住这根“线”,让孩子在假期“飞得高,飞得远”,又不偏离“轨道”。
好习惯培养之后,的确有“一劳永逸”之效。根据这个推论:多次重复的行为变成习惯,习惯决定性格,而性格最后决定人的命。如此看来,对孩子习惯的培养就真不是一件小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