某婴幼儿园给班里的孩子筹备了三堆米,并分别做了标记。老师让孩子们天天排队都做这种事情:
让孩子们对第一堆米说“我爱你”,对第二堆米说“讨厌你”,对第三堆米直接忽略。一段时间后,叫人惊讶的现象发生了:第三堆米第一发霉并且样子非常难看,接着是第二堆米,而第一堆即便过了非常长的时间还是完好如初。不少父母了解这个实验后都揪心不已。
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也过去做过一样的实验。他们将一群孩子分成三组,三组的孩子分别同意老师们不一样的态度。第一组常常被赞扬,第二组常常被批评,但对第三组直接不闻不问。一段时间后,老师们发现第三组孩子的成绩最糟糕。
孩子们天生有种灵敏的感觉,能飞速感知自己是不是被忽略
美国过去有家孤儿院,婴儿的死亡率高达90%,当这家孤儿院的院长请了一个修女帮忙后,婴儿死亡率飞速降低到20%,为何呢?婴幼儿说对你说,这个修女做的事情也没多伟大,她只不过天天都抱一抱每一个婴儿,像妈妈般跟他们说话。孩子们的每次哭泣都能被响应,他们在被拥抱中感觉到我们的生命是被欢迎的,身体抵抗力也慢慢地提升。
看看下面两个案例,听听被忽略孩子的心声
案例1:
那天,放学后的我心情非常愉快,由于我跟同桌比赛了看哪个放屁会更响,事实证明我赢了。我回到家看到母亲,想把放屁的功绩跟母亲推荐,我还要告诉母亲,我终于掌握了剪手指甲。但我刚想说话,母亲就让我先洗手,然后安静地吃桌上削好的苹果。当我吃完正想跟母亲推荐时,母亲不知如何的就不开心了,“去去去,回房间去,别烦我!”满腔的热情如被泼了冷水,十多分钟前的开心变成了沮丧,感觉生活一点意义也没。晚上睡觉的时候我还被母亲的态度刺痛,我生气地故意不盖被子,结果半夜发高烧。病好后回学校不知如何的就跟同桌打了一架,致使他们鼻子流血……目前我被老师罚站,思来想去总也想不通为了一个屁而搞了这么多事情,后来总算了解了,原来根源并非一个屁,那一刻感觉母亲离我非常远!
案例2:
我是单亲家庭的孩子,只有母亲,但母亲以事业为主,是个铁娘子,每星期回家一次,每次回来都会给我一大叠钱,但我感觉自己是个赤裸裸的“没钱人”。看着班里的孩子可以天天都能跟爸爸妈妈在一块我就特别羡慕 。后来我小孩子早恋了,常常带男生回家过夜,还故意偷东西,其实我讨厌如此的自己,只是为了让母亲愧疚所以我才那样做。
看看!爸爸妈妈的忽略对孩子的影响多大!这是典型的被忽略孩子的“报复性”行为,他们会通过自虐行为或制造麻烦来发泄心中的不满,以此来引起父母对我们的关注。某些内向的孩子可能不会泄愤,而是将痛苦留给自己,但自我价值感会伴随爸爸妈妈一次又一次的忽略而跌到低谷,他们会自卑、不自信并且没安全感,久而久之还会对爸爸妈妈的忽略产生怨恨。
下面是忽略孩子的证据,假如你不幸中招了,可要检讨了:
1、对孩子进行所谓的“睡眠练习”,忽略孩子对母爱的渴望;
2、跟孩子玩耍时心神不定,譬如一边玩手机一边应对着孩子;
3、当孩子叫喊你时,你头也不抬不应答,甚至责怪孩子打扰了你;
4、生气的时候故意不理会孩子,甚至还给脸色孩子看;
5、不尊重孩子的建议或建议,甚至常常粗鲁喝止孩子提建议;
6、孩子犯了错误向你道歉时,你直接拒绝甚至冷漠对待;
7、当孩子叛逆时,将孩子赶外出口或长期站在角落故意冷落他们;
8、对孩子的需要不响应,有意或无意地忘记,譬如一直缺席父母会或孩子需要的事情答应了却一直不履行;
9、甚少伴随孩子,各种应酬各种忙活占据了我们的所有空闲……
所以,对待孩子,假如能“爱”孩子,就不要“讨厌”孩子;假如能“讨厌”孩子,就不要“忽略孩子”。米粒尚且这样,更何况是懂考虑有情感反应的孩子!生了孩子就好好爱他们,从今天起尝试天天跟孩子说声“我爱你”吧,不只不需要钱,还能预防孩子们“霉变”哦!